2024 年,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立足水利电力行业特色与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核心理念,将艺术教育与治水兴邦精神传承、工程科技素养培育深度融合,构建起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协同四位一体的美育格局,有效提升了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现将年度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艺术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情况
我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理学、农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水利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其中艺术学学科于2001年开始建设,包括设计学和音乐与舞蹈学2个一级学科,隶属于人文与艺术学院。
现已开设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和音乐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设计设置了室内环境设计和公共环境设计2个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置了数字影视和数字交互2个方向。环境设计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十四五”一流特色专业建设点、省“四星”专业、校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
建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设计硕士,1个校级一流学科——设计学;1个校级科研平台——工业设计研究中心。
2.课程建设及师资队伍情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学校开设了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在内的《美育十六讲》全校通识必修课程及多门通识选修公共艺术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同时,通过实施艺术实践项目、举办艺术展览和演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机会。
2024年,环境设计教研室获评校级优秀(文明)教研室;新建校级真实项目案例资源库——室内与景观设计项目案例资源库,校级课程教学资源库——商业空间设计;新增校级校企合作一流本科课程《文创产品设计》并推荐省级立项。
艺术学学科点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0 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博士7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省“双高”领军人才1人,省文化宣传“四个一批”人才1人,省高校金牌教师1人,省技术岗位能手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教学标兵3人、青年教学之星6人,网络教育名师申报培育对象1人,“网络红人”1人。
3.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60余项、到账经费达1000万元,获省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及教材20余部,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教改)论文和艺术作品100余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3项省级教改课题结题,新增1项省级教改课题立项;2项专业+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分别获省级一等奖、二等奖;1本教材获省“十四五”规划教材,2本教材获省“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2个团队获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省级教学创新大赛,其中1个团队获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一等奖;3位教师参加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其中1位获得一等奖,2位获得三等奖;11位教师参加2024年春季教师教学水平评估,其中7位获得优秀;3位教师参加校级教务技能大赛,其中2位获得二等奖,1位获得三等奖。
4.教学管理情况
(1)做好统筹规划。为了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全面到位,制订和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南昌工程学院美育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出台《美育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把艺术教育列入学校工作日程;制定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确定近期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目标及实施措施,努力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确保艺术教育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2)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教务处进行具体指导、检查,教育评估监测中心定期进行督查,强调本科教学主要环节标准,教学监控行之有效。学院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研活动有序进行。规范公共艺术与传统文化教研室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指导制定教研室活动计划,并在教学检查中督促教研室活动的有效开展。
(3)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通识与专业相结合。设立美育通识限选课——《美育十六讲》;充分发掘美育课程资源,开设美术、设计、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传统文化等系列通识任选课;设立美育实践课。引导学生参与文艺展演、主题竞赛,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观摩文艺展演,听美育讲座,参加学生艺术社团,开展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志愿活动等,并根据《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认定相应的素质拓展学分。
5.教育资源及实践情况
充分利用瑶湖艺术中心、人文与艺术学院展厅、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场馆,搭建多个开放的美育平台,积极建立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建有现代传媒实验中心、设计艺术中心和音乐实训中心三个实验中心。学院建有41个校外实习基地及校内环境设计工作室、视觉传达工作室、陶艺与雕塑工作室、模型制作工作室等多个实验室,总资产已达到两千多万元。
举办江西地域特色艺术活动。立足江西红色革命、绿色生态、蓝色瓷都的特色,组织开展了迎新作品展、设计作品展、专业考察展、校园歌手大赛等常规艺术比赛。组织好每三年一届的大学生艺术展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江西地域特色艺术活动,吸引全体学生参与及欣赏。
开展水文化特色艺术活动。立足学校水文化特色,每年在“世界水日”前后举办为期一周的“水文化艺术节”,开展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展览、文艺演出、诗歌征文、文化讲座、艺术体验等活动,进一步引领学生欣赏水之美,陶冶学生的爱水、乐水情怀,体会领悟水利精神和水文化的深刻内涵。坚持定期举办“水之韵”双周音乐会,立体化展示音乐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成果和师生的专业水平,营造了浓厚的艺术学习与实践氛围,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艺术活力。2023年精心打造的水利特色思政大课——主题音舞诗画《赣鄱流韵长》,通过江西共青团、南昌工程学院水宝宝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同步直播,共吸引10万余人次收听收看。
结合学院专业特色,依托教师党支部以“一首歌一幅画一视频”的“三个一”特色形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全年参与学生达到1364人次,225项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2项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其中2个团队获“第八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非命题赛场”国家一等奖,1人荣获第16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赛一等奖。
二、主要问题
对照《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要求,虽然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艺术教育资源配置仍有待优化,师资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等。
三、工作方向
1.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特色体系
推进“艺术 + 跨学科”课程建设,开发《智慧水利景观设计》《电力工程与公共艺术》等交叉课程,扩大工科专业艺术课程供给,提升工科专属课程占比。
完善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新增10门线上优质课程,重点打造《水利美学导论》《赣鄱文化艺术赏析》等3-5门校级美育金课,申报省级以上课程建设项目2项。
2.强化师资建设,打造专业团队
实施“美育师资能力提升计划”,引进环境设计、艺术学理论学科带头人2-3人,开展青年教师“艺术+工科”实践研修班,组织赴兄弟院校交流学习。
建立兼职教师选聘与培养机制,聘请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水利文化学者担任实践导师,组建“校地联合教学团队”、“行业美育导师团”。
3.拓展实践平台,提升育人效能
升级校内艺术场馆功能,新建数字艺术展厅与非遗工作坊,推动与地方文旅部门、水利企业共建“美育实践基地”,打造“水利文化艺术实践中心”。
升级“水之韵”双周音乐会、廉政音乐党课品牌,打造“赣鄱流韵长”地域文化展演品牌,组织师生参与全国艺术展演备赛,力争获奖层次再提升。
4.健全保障机制,促进长效发展
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将实践活动与科研创新经费占比提高,重点保障国家一流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行业特色活动开展,建立设备定期更新与资源共享机制。
构建“过程 + 成果”双维度评价体系,引入学生审美素养测评工具,增设行业艺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完善艺术教育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
四、结语
2024年我校艺术教育工作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践创新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尤其在“水利 + 艺术”融合、特色活动品牌化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但仍面临资源均衡、评价改革等挑战。2025年,学校将继续以美育浸润行动为抓手,聚焦短板弱项,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具有水利电力特色、赣鄱文化底蕴、时代特征的艺术教育体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支撑。